在科技界,马斯克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,以他的疯狂想法和大胆行动一次次震撼着世界。
他曾说自己在30岁时养成了一个终身受益的习惯,那就是每当遇到让自己感觉不对劲的事情,都会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捋顺。
这听起来貌似很简易,不过在实际当中,又有几多之人能够切实做到呢?
大部分人在遭遇不对劲之事的时候,常常会选择躲避。为何会如此呢?
从心理学角度看,人们常陷入两大心理陷阱。
一是对冲突的恐惧,在人际交往中,冲突常被视为破坏和谐的“元凶”很多人怕直面问题引发冲突,损害关系。
二是自我怀疑,“我真的能解决这问题吗”“我失败了怎么办”,这些质疑限制了人们尝试的意愿,根源是对失败的过度恐惧和对自身能力的低估。
展开剩余78%再从社会环境来说,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无暇深入思考。
每天被大量信息和琐事包围,遇到不对劲的事,第一反应是赶紧跳过,去处理下一件,而不是停下来捋顺。
而且从众心理也在作祟,大家都按套路走,自己也不想特立独行,怕被视为异类。
马斯克的SpaceX和猎鹰9号的故事,就是他这一习惯的最好例证。
SpaceX成立之初,困难重重。
猎鹰9号在发射前曾遭遇各种问题,像2010年6月3日,猎鹰9号首发前一天,佛罗里达的一场暴雨让火箭二级电器舱的保形天线受潮,数据链路时断时续。
换天线要拆二级箭身,会延迟发射几周,这对当时资金紧张、等着发射拿NASA合同款的SpaceX来说,是无法接受的。
马斯克没有逃避这个“不对劲”,而是一拍脑袋,让有恐高症的工程师拿着电吹风去烤天线。
这看似奇葩的操作,却解决了大问题,猎鹰9号最终成功发射。
还有猎鹰9号二级离轨点火失败的情况,虽最终安全落海,但远超目标区域,SpaceX不得不暂停发射。
马斯克没有回避问题,而是把它当作试错的机会,带领团队寻找根源,从失败中学习,继续进步。
正是这种遇到问题不逃避,用自己的方式捋顺的习惯,让马斯克在航天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。
他不怕失败,把每一个“不对劲”都变成了成长的阶梯,让SpaceX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,发展成为全球瞩目的航天巨头。
中国科技领域也有不少“不对劲”的地方。
曾几何时,中国科技被贴上“低端”“模仿”的标签。
芯片逊于美国、机床不及日本、汽车不如德国等论调不绝于耳。
在过去中国大量工厂为国外品牌代工,赚取微薄加工费,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部分被外国企业把控。
在资本方面,大量资本流向房地产等领域,真正投入科研的相对较少。
资本逐利的本性,让很多科技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进展缓慢。
教育科研方面,教育科研生产脱节严重。学校学的知识科研用不上,科研成果生产用不上,浪费了大量资源和时间。
但中国科技人没有逃避这些“不对劲”。华为在5G时代的崛起堪称传奇。
为了研发麒麟芯片,工程师们日夜奋战,放弃节假日,与技术难题死磕。
机床行业也曾被国外卡脖子,但从业者从基础零部件加工入手,精雕细琢,不断探索创新,实现了从模仿到创造的跨越。
马斯克30岁养成的这个习惯,不仅仅是一种做事方法,更是一种生活哲学。
对个人来说,养成这样的习惯,能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被情绪左右。
通过捋顺问题,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,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,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自信。
就像马斯克,每一次对不对劲事情的捋顺,都是一次自我成长和突破。
对国家发展而言,这种习惯同样重要。中国科技领域的进步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只有正视科技发展中的“不对劲”,不逃避不退缩才能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,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。
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,不管是个人,还是国家,都会碰到更多的“不对劲”的地方。
我们得学习马斯克的这个习惯,勇敢地去直面问题,用自己的办法去把它整理清楚。
让我们把每一个“不对劲”都当成一次成长的机会,靠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,去谱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
发布于:山西省